
类别:十二速旋转粘度计 来源:十二速旋转粘度计 发布时间:2025-04-26 22:22:06 浏览:1
中国现在面临的困境,那是不是所有的茶饮咖啡品牌生意都不好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来看一个小众咖啡品牌的例子,它活得非常好,这个品牌叫做皮爷咖啡。皮爷咖啡的定价比较高,每杯咖啡的价格跟降价之前的星巴克是类似的,要30块钱左右,但它并不受9.9块价格战的影响。
皮爷咖啡的核心人群是精致宝妈,对于咖啡和空间的要求都比较高,年龄以30-40岁为主。
皮爷咖啡品牌定位看上去跟星巴克很类似,也是空间属性强,产品价格高。为什么在星巴克不行的时候,皮爷咖啡却能活得很好呢?
皮爷咖啡全国门店只有两百多家,能够说是专门给对咖啡品质有精细要求的用户所准备的。
我们来举一些细节例子。皮爷咖啡的咖啡师拉花很用心,他们经常会在咖啡上面给消费者拉出好看的一朵红花、一条龙或者一颗红心。公司文化也非常鼓励咖啡师来主动发挥,要把咖啡出品的拉花做好。
皮爷对咖啡杯子也有要求。星巴克现在出品咖啡的时候,默认都是给到外带杯,外带杯的盖子盖上是没有很好的方法做拉花的。皮爷咖啡默认的出品是用堂食的杯子,因为品牌希望花钱的人可以享受店内的空间。
对于这一些细节敏感的消费者,全国范围内确实没有很多。但是皮爷咖啡的定位非常精准,就是面向这群有消费力、对于咖啡细节有更加高的要求的消费者。
皮爷咖啡不仅在一线城市生意好。在二线城市,例如说西安、武汉、沈阳,最近几年在陆续开出当地首店的时候,每一家都是爆满的。背后缘由是类似我所描述的用心细节,通过社会化媒体的广泛传播,让不一样的地区的消费者期待感都拉满了。
皮爷咖啡全国范围内的两百多家门店,门店收入一年在8-10个亿。这个收入水平跟星巴克、瑞幸这种巨头没法比,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企业来说,这样的体量也已经足够了。
除门店之外,皮爷咖啡还有几个亿的零售产品收入,指的是像咖啡液、咖啡豆、冻干咖啡粉这些可以在网络上销售的咖啡产品。
得益于门店的品牌展示,皮爷咖啡在销售零售产品的时候,它需要的广告预算能够远低于纯线上的品牌——线下的二百多家门店,给到线上产品非常好的背书作用。皮爷咖啡零售产品的定位也在高端,单价是低端品牌价格的三倍以上。因此皮爷的零售业务利润非常健康。
皮爷咖啡的两大板块,门店业务和零售业务加起来已超越十个亿规模,而且享受着健康的经营利润。
皮爷咖啡这个案例,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品牌经营思路的改变:从漏斗式筛选用户,变成锚定细分人群、深耕吃透后再扩散。
传统品牌经营是一个漏斗筛选的过程。品牌方通过广泛性投入,触达大量消费者,从中筛选出当中少量对品牌感兴趣的人。对于线上品牌来说,这是广告投放的过程;对于线下品牌来说,则是大量开店扩张的过程。
而皮爷咖啡所选择的是反漏斗模型。他先精准锚定到一群对皮爷咖啡感兴趣的消费者,先从这个小人群开始把自己的生意做好了、做盈利了,再慢慢去考虑扩散开去的事情。
皮爷在主要经营业务站稳脚跟之后,最近也推出了一个新品牌,主打20元以内单价的现制门店咖啡,同时不带空间属性。这个新品牌Ora Coffee已经开出了第一家门店。
总结来说,皮爷咖啡主动选择了一个看上去比较小的市场,先把这一个市场夯实,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之后再寻求更大市场的发展,这是很适合当下市场环境的一种经营策略。
除了皮爷咖啡之外,另一个和它有点类似的咖啡品牌却是反面教材。这个品牌就是Tims咖啡。Tims咖啡已经上市了,门店数破千家,但是目前的业绩严重亏损。亏损的背后是Tims做不出属于自身个人的核心人群。你很难说出来什么样的人,会对Tims咖啡情有独钟:究竟是对咖啡品质要求高,还是对空间体验要求高呢?它两头都不沾。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唯一会去Tims消费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早餐卷饼还不错。有时候我会去Tims买个卷饼回家做第二天的早餐。
但是卷饼比咖啡更着迷,跟Tims咖啡作为一个咖啡品牌的主要价值点已经产生了偏离。如果是以早餐来吸引消费的人的话,绝对没必要花这么多钱去装修一个咖啡店。
对于像星巴克中国这种超过8000家门店的巨无霸来说,它的难点就是需要兼顾所有人的需求。所以星巴克既做了臻选店,又做了啡快这种自提店。它既要维持品牌的高大上形象,又要去打性价比的战争;它既要去提供商务交流的空间,又要努力提供让人满意的饮品。
除了咖啡之外,在茶饮行业当中也呈现出来了类似的逻辑。如果关注上市公司财报会知道,奈雪的茶上市之后表现很差。茶饮行业的另外一家上市公司茶百道表现也好不了哪去,利润是年年在下降的。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我到西南地区旅游,顺便观察当地的茶饮的业态。我发现在旅游的过程中,对于慢慢的变多人来说,茶饮店能成为一个不错的景点——到新鲜地方旅游的时候,先找当地特色的茶饮店进行打卡。
茶饮行业有很多地方性品牌,这一趟我去贵阳的时候就体验了当地的特色品牌,叫做去茶山。去茶山是一个在贵州起家的品牌,整个品牌的上下也散发着贵州的气味。
它的产品特色以贵州主打的酸味为主。贵州的酸汤火锅在最近两年火遍了全国,所以酸味就成为了贵州产品的代名词。
去茶山的主打产品里,就有像贵州的刺梨这样的一些小众水果。这些小众水果往往都来自于当地的偏远山区,或者少数民族地区,另外的地方的老百姓通常没有听说过。
去茶山作为一个贵州品牌,它的定价一点都不低,一杯茶饮的价格往往在20块钱以上。在整个咖啡茶饮行业价格战的大背景之下,哪怕是连喜茶这样以往定位高端的品牌,也很少敢这么定价了。
只有去茶山这种主打地域特色和稀缺性的品牌才敢这么做,因为它会给你一种小众感,给你一种只有旅游的时候你才能喝到的感觉,回到自己城市就没有了。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你才愿意为贵州的特色产品付出溢价。
去茶山走出贵州之后,已经开到了上海、广州跟深圳这种一线城市。它在这些城市主打跟贵州一样,也是稀缺性的逻辑。过年期间在广州唯一一家去茶山的门店,点餐时我发现,前面有500杯排队、要等待2个小时之后——让我知难而退。
一旦去茶山这种品牌在贵州以外的地方开出了慢慢的变多的门店,稀缺性逻辑不再,这样的盛况将会一去不复返。
这一趟旅游,我还去了云南昆明。云南昆明当地也有一个主打本地特色的茶饮品牌,它的名字叫「上山喝茶」。云南是产茶叶的大省,因此上山喝茶主打的就是各种茶底本身的风味。
它的产品以茶拿铁为主,就是纯茶加奶,这样做才能够最大限度突出茶的风味。而在少量提供的水果茶当中,水果的选择跟贵州的去茶山一样,也是要突出当地的水果特色。例如云南的橄榄、话梅,还有酸角。
在全国范围内常见的水果。例如说葡萄、芒果、杨梅,这一些产品在上山喝茶的门店里面都是不予提供的。
总结来说,这些二三线城市的茶饮品牌,它们都在主打自己的地方特色和稀缺性。同时这两个品牌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在有意识地给消费的人提供第三空间。
去茶山在贵阳的门店,比星巴克的臻选门店还要大。而且它的营业时间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全时段一整天都可以待在里面。而它的空间设计也具备很强的贵州少数民族特色。
这样的空间体验,如果放到一线城市去开店的话,很难赚到钱。因为一线城市的租金更高。茶饮店即使单价做到二三十块钱一杯,也很难在一线城市来支撑这样的空间成本。
对于这些二线城市的本土茶饮品牌来说,稀缺性和低成本,是它们活得不错的两大前提。
至于说这一些品牌,如果雄心勃勃希望反向的去进攻一线城市,这件事我就没那么看好了。
反过来说,因为咖啡在中国市场的接受度仍处早期阶段,上文提到的皮爷咖啡,如果用第三空间的这种店型,硬是要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大概率也不能盈利。
在中国商业的竞争当中,每个品牌都能够找到自己最舒服的姿势,吸引自己最擅长服务的消费者群体,找到最擅长经营的领域。没有必要试图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反正大部分人都不会是长期用户。
微信已打乱公号推送顺序,请关注并将「投资人黄海」设为星标,以免错过更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华子29+8+8森林狼掀翻湖人2-1勒布朗38+10东契奇带病17+7+8
瓦格纳32+7+8魔术险胜凯尔特人1-2,班凯罗29+6塔图姆36+9
字母哥37+12+6雄鹿大胜步行者1-2,奇兵特伦特37分利拉德7+5
财政部部长:中国将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推动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AMD 新增 R5 7533HS 处理器:Zen 3+ 架构,6 核 12 线+忽然出现!AMD低调发布锐龙5 7533HS:第一款3字尾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