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球最新网站bob
江苏油田感动油田人物等你来投票!

类别:滚球最新网站bob   来源:滚球最新网站bob    发布时间:2025-03-13 21:21:40  浏览:1

  感动油田评委会立足感动度、贡献度、荣誉度三个维度,综合参选类别、行业分布、岗位特点等多方面因素,从77个(含团队)推荐候选人中遴选出提名人选18个(含团队),为确保评选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进行,现邀请广大干部员工对感动油田人物提名人选进行网络投票。

  “奋进江苏油田”由江苏油田员工实名制绑定。本次感动油田人物网络评选活动,每位员工仅有一次投票机会,须投满10票。系统可自动采集投票有关信息,保证投票的公平公正。

  2、进入奋进石化中的“企业小助手”,点击“关注说明”,按照说明一步步操作起来就可以绑定了。

  活动开启以后,员工登录“奋进石化”企业微信号,进入“奋进江苏油田”,选择“活动”,进入“感动油田人物评选网络投票”。

  杨莲,女,45岁,党员,中国石化特级技师,采油一厂周宋采油班站副经理、党支部副书记,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工匠、集团公司精神文明建设标兵、扬州市最美巾帼发明者等荣誉称号。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杨莲一直奋战在采油生产第一线,其间,她勤学苦练强本领,于2010年获中国石化采油工职业技能竞赛金奖,实现了江苏油田在此项目奖牌史上零的突破,随后她加入采油一厂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并因创新成果突出,油田于2015年成立杨莲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杨莲带领团队以促稳产、强管理、保安全为己任,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团结协作、集智攻关,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革新成果16项,油田级革新成果51项,获国家专利24项,创效3300多万元,为油田培养出高级技师6人、技师23人,4人获中国石化职业技能竞赛金牌,6人获集团公司技术能手。2020年,杨莲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全国能源化学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2021年被集团公司评为中国石化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2023年入选中国石化红色教育基地。

  周凤翙,男,91岁,党员,物探研究院退休职工,1933年出生于陕西富平,1955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及天然气普查与勘探专业,先后在青海石油局地质处、大庆石油会战总部勘探指挥部、大庆油田地调指挥部、石油部六厂(江汉会战、长庆会战)、长庆油田地调指挥部、江苏油田地调处等单位工作。周凤翙同志一生践行“忠心为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在职期间先后荣获青海石油局地质处先进生产者、松辽石油局地调处红旗手、江苏石油勘探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为了圆自己的石油梦,1997年退休后,他依然醉心于苏南下扬子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研究,一坚守就是18年,其间即便被查出肺癌依然没有间断。他的研究成果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先后两次无偿赠与油田物探院,这中间还包括手工绘制的江苏油田下扬子中古生界两个最大的目的层系区域地质图件20余幅,和相关图件说明报告1本。物探院干部员工被他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感动,都表示周老用行动深刻诠释了一名石油人的初心。

  王强,男,38岁,党员,江苏矿业巴州分公司副经理兼采油一大队队长。工作20年来,王强一直驻守新疆生产一线,面对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他用无悔青春和不懈奋斗默默践行着“源自江苏、扎根塔河、服务西北、奉献石油”的铮铮誓言,累计为单位创效500余万元,被公司评为先进个人、操作能手、杰出青年、优秀员、劳动模范。他管辖过的西北油田采油二厂管理三区面积590平方千米,共有24座计转站,336口油井全部都是典型的“两超”(超深、超稠)、“七高”(高压、高硫化氢、高产、高黏度、高密度、高矿化度及高含沥青质胶质)的油井,是巴州分公司承接的工作量最大、管理难度最大的片区。担任队长的王强,创新定人、定时、定措“三定”现场管理法,一个月发现并处置安全风险隐患600多项;实施井站异常“四个一”工作法,使油井异常降低30%,得到甲方充分认可。于奇片区蚊虫成片、风沙漫天,是一个手机定位都难以查询的地方,也是西北油田最艰苦的片区,这里的重质未饱和超稠油藏的开发属于世界级难题。2024年4月,王强主动请缨前往驻守管理。面对10余口新投井,他带领青年突击队吃住在简易的临时铁皮房内,实施24小时守护,确保每口油井生产时效。经过不懈努力,逐步恢复了区块33口油气井和3座计转站的生产,原油日产由复产之初的60吨跃升至目前的940吨,员工数也由最初的7人小分队增至150人,成为服务西北油田增储上产的新标杆。

  范立新,女,40岁,党员,物探研究院解释研究一部副主任,曾获江苏油田科技标兵、优秀员、双文明先进个人、勘探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柔肩挑重担,深耕苏北盆地油气勘探十余年,井位不停她不停、钻机不停她不停,汇报井位几十次,通过井位几十口,带领团队累计提交三级储量5800多万吨,7次获得中国石化油气发现二、三等奖。她攻坚克难,持续攻关戴一三新层系“卡脖子”难题,找准了其油气成藏与富集主控因素、有利方向,连续部署10余口重点成功井,实现了高邮戴一三勘探大突破,截至目前新层系已上报三级储量1520多万吨,形成了千万吨级增储阵地。她善于用新思路、新认识解决勘探难题,带领团队持续科技攻关,先后完成各级课题24项,获油田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8项。她勇于担当,休完产假便走上井位论证讲台,一年连续承担10次隐蔽油藏井位汇报,经常是晚上把孩子哄睡了,再起床工作至凌晨两三点。她耐心解决大家遇到的每个问题,关心下属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她的凝聚下,众多青年人慢慢的变成为科研生产主力军,项目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大幅度提升,项目组获得局集体二等功、攻坚创效团队奖等。

  曹春静,女,41岁,江苏兴油公司员工,采油、集输技师,现服务于采油二厂崔庄生产班站范庄采油岗,曾多次获得油田技术能手称号。自2009年工作以来,她致力于做一名有知识有技术的石油工人,坚持在竞赛中淬炼过硬技能,9年参加8次油田级以上的职业技能竞赛,斩获2金、4银、2铜的好成绩,仅用5年时间,便实现了从中级工到技师的跨越,成为采油、集输“双料”技师。她将自己总结提炼的十多万字的操作要领和学习心得丝毫没有保留地分享给同事,并以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带动、影响和激励了一大批年轻人投身到学知识强技能行列中。她坚持学以致用,积极投身生产实践,用过硬的技能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让油井在自己的手里变得更好、产量更高。范20井管线“高血压”问题困扰着班站多年,曹春静从方案到实施、从理论到实践,一次次摸索一遍遍改进,通过优化加药流程,调节加药泵排量,完全解决了难题,节约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工作质效。

  陆锋,男,54岁,党员,油气生产服务中心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经理、党支部书记,曾获油田优秀员,油服中心优秀党务工作者、双文明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凭着对油田大家庭的热爱,他积极探索新业务发展之路,在油田信息化、新能源赛道上,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5年,油田启动生产信息化建设,作为项目建设团队带头人,他与员工们吃住在现场,用2年时间完成300余口新井信息化建设,减少油田外委施工费1300万元。几年来,他与运维团队先后处理生产信息化故障1万余起,为采油厂生产提供了信息化保障。2018年6月,面对公司生存压力,他勇闯外部市场,带领团队完成胜利采油厂采油管理三区生产信息化建设任务,创效70余万元。2021年,他作为新能源项目副经理,再次挑战未知的光伏电站建设新领域,与公司员工边学边干、边干边学,闯出了一条光伏电站自主建设、自主运维、自主管理的新路子,建成并网170座、43兆瓦、年发电3190万千瓦时的光伏电站,为油田厚植绿色发展底蕴作出突出贡献。

  田明,男,58岁,党员,工程技术服务中心连续油管技术服务项目部总工程师、江苏油田首席技师、中国石化技能大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田明同志从事井下作业工作40年,先后完成革新成果100多项,其中《试油测试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研究的连续油管清焦解堵技术,破解了全球2套、国内首套260万吨/年浆态床清焦解堵的行业难题;研究的连续油管套变套损井修井技术,使多口油气井起死回生,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田明同志因贡献突出,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江苏省“时代楷模”等荣誉。近几年,田明带领技术团队足迹遍布数个省十几个市县,行程超十万公里,为三百多口油气井解决了生产难题。田明说:“油田能稳产高产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我会一辈子扎根油田,把技术革新搞下去,为端牢中国的能源饭碗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虞建业,男,60岁,统战人士,石油工程技术探讨研究院油田化学室主任师。他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石油事业,从一头青丝到满头白发,几十年来默默无闻、矢志不渝致力于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攻关,累计取得48项创新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集团公司工程技术创新创效奖1项,油田科技进步奖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1件,发表论文46篇。攻关的纳米乳液、活性稠化酸、生物表活剂吞吐、表面改性降压增注等特色技术,在江苏以及东北、大庆等油田规模应用,累计实现科技增油超10万吨。研发的纳米乳液、除垢剂等3个油田化学剂成功在中国石化易派克平台销售,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他甘为人梯,言传身教,对年轻人的研究攻关进行指导,鼓励他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为油田发展夯实了后备力量基础。

  周凌,男,37岁,党员,新源公司元明粉厂厂长、党支部副书记,曾获江苏油田优秀员、双文明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周凌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攻坚克难、狠抓技改,实现元明粉产量从15万吨到28万吨再到39万吨三连跳。2010年参与元明粉项目建设,2012年建成投产,一切从零开始,他连续几个月住在值班室、盯在现场,累计完成大型技术改造15项,小改小革22项,日产量从投产时不足300吨提升到790吨,仅用半年时间就达到设计产能目标。自2021年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及配套工艺改造复产以来,临危受命担任厂长的周凌,面对产品价格大大波动、新改造工艺流程和长期停用的设备重新启用、转岗员工多等“三大难题”,发扬工匠精神,带领技术团队扎进生产现场,先后实施30多个攻关项目,日均产量由801吨提升到1138吨,2024年完成产量39万吨,吨产耗天然气与电量分别下降18%和29%,节省本金2800余万元。

  苏北盆地页岩油攻坚项目组,共22人,平均岁数37岁,2022年、2023年,分别获评集团公司油气勘探重大突破特等奖、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一等奖。苏北盆地页岩油资源规模大,但初期评价资源丰度低,理论基础空白,实现勘探突破困难重重。2011年在充满希冀和质疑声中,项目组成员坚定苏北之下找苏北的信心,开启了苏北盆地页岩油基础研究。岩心库里上百次的精描细刻,取心现场寒来暑往的坚守,水平井导向间日夜无休的精准导向,以及排采阶段的精细调控,十多年间,项目组成员用心血和汗水凝结成16000余项实验数据,填补了苏北盆地页岩油勘探的资料空白,找准了页岩油藏身之地,用智慧和毅力建立了苏北断块型页岩油富集模式和配套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体系,破译了苏北盆地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密码,牵出了一条条潜藏的油龙,趟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资源接替之路。目前,苏北盆地已投产页岩油井12口,峰值日产油气当量243.2吨,累产油气当量超过14万吨,其中5口井累产油过万吨,花2侧HF井已超3万吨。

  顺北项目部,共10人,平均岁数37岁,先后获得甲方表扬信6封,局、厂表彰40余项,连续6年甲方考核第一名,连续6年荣获优秀支撑团队荣誉称号,连续6年实现人均劳效增长。项目部成立以来,始终以“打响江苏油田技术服务品牌,展示江苏油田队伍风采”为宗旨,以高质量完成技术支撑工作为目标,全力支撑顺北油气田高效开发。该项目部创新了低压井排液技术、建立了顺北断控缝洞型油气藏补能开发体系、超深井井筒完整性预警体系、沥青质防治体系,进行了超深断控型挥发油藏配套采油工艺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其中排液技术增油4.9万吨,重晶石解堵增油3.9万吨,注水补能增油18.4万吨,注气补能增油56.4万吨。针对“顺北储层非均质性强,气油接触面积小,混相作用不明显”等注气开发难点,开展了结构化研讨,制定出注采参数优化、流场调整、注采转换、气水协同、调驱等防治手段,致力老区稳产控递减,其中顺北一区自然递减率从治理前的49.3%降至4%,连年保持年产油40万吨稳产,累计为油田创效约2546万元。

  紫京公司北京分公司,用工总数880人,平均岁数32岁,自2010年成立以来,营收屡创新高,品牌声誉越来越响,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进历程,生动诠释了“服务来自紫京,满意源于内心”的企业宗旨,展现了油田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昂扬风貌。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北京分公司坚持“提质增效、抓大放小、保内拓外、扬长补短”的经营方针,秉持依法合规、降本增效的管理理念,以品牌、市场、效益为主线,以协和项目为发展基石,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直在优化管理、拓市创效,成功开拓中国石化亦庄项目、SEG、经研院、润滑油、起运公司、海司等种子客户,天津催化剂、天津石科院等优质市场,2024年分公司营收超1.3亿元,新签续签合同额达超2.2亿元,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工作中,北京分公司广大干部员工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用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服务,赢得集团公司党组领导充分肯定和甲方广泛赞誉。

  施徐生,男,62岁,党员,油田机关退休职工,现为爱扬志愿者协会监事、爱扬(普法)志愿者讲师团团长、扬州市蓝天救援队队员,曾获全国“五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省红旗学校优秀教师、中国石化普法先进个人、中国石化十治人物提名奖等数十项油田级及以上荣誉。从2018年至2023年,施徐生先后为企业、社区、高校、中小学、油田道德讲堂以及油田结对帮扶的村组举办数十场公益普法讲座和一百二十余场维稳讲座。作为蓝天救援队员,先后参加过长江、运河、水库、沟塘等救援任务和疫情期间的大型公共场所的消杀任务。作为志愿者,他积极参加了油田及本协会的敬老服务、环保宣传、公益演出、公益相亲活动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累计达数百次。组织希望工程帮扶团,结对帮扶凉山等地孩子40名,其本人帮扶的孩子中有4人考上大学。多年来,该团累计捐赠近万件衣物、万册书籍及文具至四川凉山四县近十所学校及甘肃东乡中国石化帮扶点,2024年更是寄送16批次物资,为贫穷的地方儿童带去温暖与希望。

  戴显顺,男,55岁,江苏矿业公司扬州福力特油脂油品有限公司内衬油管操作工,曾获中国红十字会颁发的“生命的奖牌”,是扬州市获此殊荣的五名献血者之一;7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2023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终身荣誉奖。2000年9月参加第一次义务献血活动后,戴显顺就开启无偿献血的爱心历程,2006年又开始捐献血小板,迄今为止,他共献血132次,献血总量达到98750ml。他献血的初衷就是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做一点事情,让自己的存在更有价值,让生活更有意义。他以凡人之举为他人点燃生命之光,为生命“续航”,也为自己无偿献血承诺:“生命不息,献血不止!”

  张再双,男,59岁,党员,采油二厂天长生产班站采油工。张再双连续无偿献血26年、89次、总量达34200毫升,相当于自身血量的6倍多,获2012-201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16年安徽省年度献血公益之星提名奖。张再双在献血的同时,主动担当献血宣传员,在他的影响下,一家三口都参与了这项公益事业。他还坚持组织和参加爱心助困活动,在汶川地震、南方旱灾、雅安地震中组织捐款达3万元,为单位附近贫困学生发起捐资助学倡议,圆了一位学子的大学梦,长期为一位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解决生活困难。

  臧金锋,男,51岁,群众,扬州石化公司生产运行部调度员。2015年,臧金锋与4名志同道合的好友萌生了一起做公益的想法,并于当年10月成立“善缘爱心”志愿者团队,每逢周末前往江都区各大福利养老机构开展志愿服务,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理发、修脚、刮胡子,与老人促膝长谈,送去关怀温暖。9年来,他和“爱心善缘”团队的公益服务之路越走越宽,爱心足迹从江都、邗江、仪征延伸到高邮、宝应、丹徒,人员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200多人,累计参加志愿公益服务活动125次,帮助养老福利机构20多家。在臧金锋和小组成员一起努力下,江都“善缘爱心”志愿者协会先后荣获扬州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江都区优秀公益组织等多项荣誉。

  丁忠健,男,58岁,油田安全环保部主任师。丁忠健的妻子于2015年被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病程由手慢慢地发展到腿再到全身,2019年完全丧失语言和行动能力。10年来,他始终不离不弃、精心照料、患难与共,他和妻子共同与病魔顽强抗争,不断挑战生命极限,相继战胜了三年死亡期、五年死亡期,再到十年存活期(约10%患者)。妻子被诊断为“渐冻症”后,他查阅大量资料,四处寻医问药,不放弃不抛弃,陪伴到北京、上海等多地检查、治疗,最终摸索出了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为增强妻子生理机能,他每天精心安排饮食,采购呼吸机改善呼吸系统,采购眼控仪辅助交流,每天进行1个小时康复按摩,及时作出调整妻子侧卧姿势以及座椅、垫子摆放位置等,确保妻子在无法表达、无法移动时仍然处于相对舒适状态,极大地延缓了疾病发展速度。妻子现在吃一顿饭需要3小时左右,洗一次澡需要2个多小时。为了精心照顾妻子,他一天睡眠时间不到4个小时,一年365天,天天如此。2018年,妻子外出不慎摔倒住院,他衣不解带照顾妻子20多天。2021年,在俩人都感染新冠的情况下,他发着高烧,时刻监测妻子的血氧、心率等指标,平稳度过危机。

  王万云,女,58岁,原采油三厂退休职工。作为家中的独生女,王万云在父母年迈且身患重病的情况下,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照顾双亲的重任。她的父亲需要频繁的透析治疗,母亲则因小脑萎缩失去自理能力,这样的生活上的压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然而,王万云却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爱心,默默地守护着父母,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自身也遭受甲状腺癌的侵袭时,王万云并没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她积极治疗,同时坚持照顾双亲,即使在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也依然竭尽所能确保父母的生活品质不受影响。王万云的丈夫也是这个家庭中的坚强后盾。他虽因工作原因经常出差,但始终给予妻子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下班后,他积极分担家务,与王万云一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夫妻二人用爱和付出,一同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王万云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道的真谛,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她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引导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家庭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