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六速旋转粘度计 来源:六速旋转粘度计 发布时间:2024-02-27 05:04:42 浏览:1
晨光穿过雕花的木窗,打在农舍的床上;张开经过足够睡觉的双眼,透过负氧离子丰厚的空气,看得见蓝天白云。推开房门,蝶飞蜂舞在房子四周黄澄澄的油菜花上。村落内,黄色的泥墙诉说着年月的痕迹,青色的瓦顶飘起袅袅炊烟,长满青苔的石阶上农民扛着锄头走过。目光及远,四围青山为障——这是芦山县双石镇围塔村的一个春日清晨,“四川省最美古镇古村落”实至名归。
2000年3月,中科院成都山地灾祸与环境研讨所专家、芦山县地质相关工作人员、当地老乡到龙门洞调查探险。专家发现,龙门洞不是常见的碳酸盐岩类(喀斯特)窟窿,而是发育在白垩纪巨厚砾岩层中的窟窿体系。
2001年,专家在对照1∶50000区域地质地形图时,意外发现龙门洞周围有一块呈耳朵状的巨大凹地。经过长期的图上剖析和对当地共同的地质地貌特征研讨,开始判定这个总面积近10平方公里、被称为围塔村的巨大凹地,十分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地质漏斗。
经过两个多月的现场调查,专家判定,围塔村便是一个大漏斗,并且比此前已知的国际上最大缝隙——四川兴文漏斗大了近10倍。
漏斗内构成独立关闭的水系,与龙门窟窿相连,成为积纳分泌地表水和窟窿制作的仅有通道。
经过丈量,围塔漏斗容积96亿立方米,汉源湖的容积为50亿余立方米,围塔漏斗大约能装下1.9个汉源湖的水量。
从科学的视点来说,由于围塔漏斗坐落降雨量丰厚的区域和青藏高原拱起区边际,导致区域地表水系十分兴旺,在各种地质效果下,经地表水系经过地下河流带走地下砾岩层中很多的可溶物质,所以地下空泛张狂扩张,层间坍塌频频产生,地上因而不断下陷,然后造就了这个举世罕见的地质漏斗。
围塔村,围塔漏斗内,1000多人繁衍生息,他们日子在“国际之最”,他们也是“国际之最”——国际上仅有日子居住在地质漏斗内的人。当村外人来到围塔村时,总会得到好心的提示,行走时必定要注意“漩坑”(即落水洞,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外表形状与漏斗类似),一旦落入,凶多吉少,由于有的漩坑莫测高深。
据统计,围塔漏斗内有巨细上百个规划不等的漩坑,直通地下,连接着岩洞、地下暗河等。
“围塔”,依照我国自古以来村落命名的习气,他本应是一座围着高塔而建的村落。
据介绍,围塔漏斗中曾经有座塔,被四周山头围住,基层为石条砌成,上层为砖。塔外有30多米长、两米多高的墙,墙上写有大字。塔高约40米,分六层,每层为正六边形,每角顶级悬挂一个铜铃。风一吹动,36个铜铃齐鸣,响彻全村。
据《四川通志》记载,此塔重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为镇风水之浮屠”,还有塔飞邛州的传说。
惋惜此塔毁于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现在仅可看到塔的基座还保存无缺,残留的砖瓦上刻着精美的斑纹。
令人称奇的是,塔基正好坐落“大耳朵”的中心点上,也可算是围塔的地舆中心。围塔人其时是用什么办法精确地计算出围塔的中心点的?这是个不解之谜。
围塔村内至今尚保存有不少古代石刻,最著名的当数狮湾组狮子山上的一对大石狮。这对大石狮原地雕琢,其间一只已竣工,宏伟生动,另一只不知何以功败垂成。
此外,村内建于光绪二十八年的吴永诚墓和建于民国八年的马彦琼墓,均有很高的美学与史学价值。
受山体、河流等天然要素约束,围塔村的建筑群呈带状散布,空间层次结构较为明晰,构成“山—居—林—田”的格式。散步围塔村,屋舍星布,渐缓的山坡间散布着山溪、梯田、茶园、林地、池渠,鸡鸣犬吠,朝气蓬勃。
经过剖析《芦山县志》《天全县志》,不少专家觉得,围塔村在明朝永乐年间作为和平县的县治而存在,统辖着东至邛崃、西经碉门,通往岚安的茶与食盐的运送路途。明朝初年,朱元璋命令构筑茶马驿道,该段是川藏线部分。在永乐年间,为讴歌盛世和平,这条互易商货、朝贡之路改称“和平驿”。
跟着和平驿的日益昌盛,围塔村也建立起一座为便利过往商旅歇息的驿站——和平古城。
但是,这座古城却在朝夕之间遽然消失,只留下没有凿刻完结的石狮与被黄土掩盖的破壁残垣。
据专家剖析,地处龙门山开裂带上的和平古城的消失,与一场地质灾祸有关。在《芦山县志》手抄本中,就有关于和平古城曾遭受“喷石百里,压死居民很多”的记载。